自己親身經歷創業最早期的模樣,也和許多創業圈的前輩請教過這個問題。如果不考慮創業與理念的脈絡,只考量投報率,以及風險的模式,我認為可以把問題畫成下圖:

在最早期團隊剛形成的時候,通常只有idea和幾張用白紙打出來的草稿,沒有制度、沒有完整的Business Plan,沒有產品的MVP,更別說有公司和辦公室。這個時期加入團隊就是圖中T1的點。接著這群人必須有錢出錢有力出力,把BP完善(並不是指要寫個上萬字的論文,而是要有明確的規劃。然後想盡辦法「動手」做出產品的原型,開始蓋堡壘(申請專利、申請公司…)。
這個過程是團隊最痛苦也最容易斷頭的時候,要摸索團隊的產品是不是真的能被市場接受,還有各種領域的專業知識(比如怎麼做行銷、銷售、技術的研發)。而成本會隨時間急速膨脹,而且一開始多半是無形的成本,然後轉進到有形的成本,這裡所形成上凸的曲線我把它叫做「死亡成本」,如果你是第一次創業,遇到這樣的成本膨脹一定會開始覺得想放棄,出現「創業好難好累,我不想做了…」這種灰心喪志的狀況.
這時候比起專業能力,創業者的心理素質更決定了成敗的關鍵。
而如果團隊沒能控制住成長中的曲線,無限上綱而沒有收斂的話,一定會在這裡黯然收場。所以我稱之為死亡曲線。
通常,能熬過第一階段的試煉的團隊,在T2的時候會有完整的BP,公司股權規劃以及產品的雛形。比起T1-T2這段時間來說,T2的時候加入的成員會「無法理解T1的老成員在愁眉苦臉什麼,甚至會覺得T1的人怎麼那麼廢」
因為T2才加入的成員沒有體驗過從0到0.0000000001的痛苦,所以很難懂那個過程。
回到問題本身,如果有朋友找你創業,你該加入嗎?
如果你想要體驗看看自己是不是創業的料,願意為理想奮鬥犧牲在所不惜,那建議你在T1的時候就加入團隊,你可以體驗雲霄飛車式的創業過程。如果你只是想嘗一口創業潮流,又或者只是想利用創業來做投資,那T2的時候進入團隊也是不錯的選擇。(不過相對來說,報酬(不是單指薪水)會比T1的成員相對較低,畢竟越早期,付出的成本和各方面的特質,都是比較高的)
最後是一個常見的狀況,假使T1的某些成員在死亡成本上選擇退出或觀望,這些人在團隊進入T2時,該不該回來呢?
這個問題其實一句話就結束了:傻子才會不回來。既然你隊友都幫你付出這麼多成本渡過死亡曲線了,不管是利益考量還是情分考量,沒有不回來的道理。(除非你已經不再對這件事有任何希望了,又或者有難解的私人糾紛)
總之,希望大家可以因為這篇文章而明確理解創業的早期的樣貌是什麼,該不該加入創業的偉大航道。
本文允許重製、散布、傳輸以及修改,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
使用時必須註明出處自:楊明翰 , 台灣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研究室 https://aistudio.tw